“东南亚论坛”2020国际会议暨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创新论坛会议综述
2020年11月13至16日,由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主办的“‘东南亚论坛’2020国际会议暨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创新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东南亚国家以及港澳地区的国内外高校、智库、科研院所和企业等70余家单位的200多位东南亚研究的学者及相关领域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以“全球治理体系重构下的区域合作与协同创新:聚焦东南亚与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旨在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共商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共建区域文明互鉴共同体。
会议开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吴坚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兼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刘锦、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二级巡视员陈庆胜、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郑建民、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中国产学研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华等在会上致辞。王恩科校长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在区域合作方面成绩斐然,在多个领域建立了交流合作机制,日益结成了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刘锦司长在致辞中向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提出立足区位优势,打造教育开放高地;对接需求,深挖产教融合潜力;润物无声,促进中外教育交流合作三点建议。王建华秘书长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产学研合作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当今世界各国创新发展的重要选择。
11月14日的主旨报告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执行院长李盛兵教授主持,主要围绕后疫情时代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外来和教育文化交流、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化及区域产教融合创新等主题展开对话。柬埔寨王国洪森首相助理大臣兼工业、科技与创新部国务秘书陈勒提博士(Chhem Kieth Rethy)表示科技是经济增长、价值创新和就业的基础。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合作过程中,柬埔寨能够改善信息、资源、人力资本和潜在商机的流动,增加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创造更高的增长率,节省成本和创造更大的流动性。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与缅甸的合作还存在着缺乏知识技能、资金、基础设施、技术转让政策和法律,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不足等问题。基于此,他认为柬埔寨政府需要通过技术转让和协商来鼓励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采取措施促进大湾区和柬埔寨之间潜在的商业机会和技术转让以支持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院周满生则对当前留学形势进行了简析,他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当前紧张的国际形势下,国际留学形势呈现出挑战和机遇并存且挑战大于机遇的特征。表示我国应当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教育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加强教育服务贸易对接,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领域,不断形成更多务实合作成果,使广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共同享有教育服务贸易增长成果。香港理工大学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香港侵会大学后任校长卫炳江教授指出,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一批高质量人才,但也受到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的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非传统劳动力以及能源,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融合发展方面,需要积极推进河套地区深港创新及科技园的建设,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将粤港、深港科技合作纳入大湾区发展总体,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效的聚集与融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运用FOPA模型为分析框架,对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进行了汇报,表示东盟高等教育发展现处于融合与和谐阶段,并正在向一体化、共同体阶段努力迈进中,然而,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还面临着国家语言多样性、高等教育治理方式差异大、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认为中国与东盟的高等教育合作不仅要注重与东盟各个国家合作,也要基于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三大路径,探索与东盟作为一个区域性组织的合作方式。泰国青年商会会长李桂雄肯定了中国优秀的抗疫表现,认为后疫情时代中泰将迎来多领域合作高峰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蒋凯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认为应当推动香港高校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与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在助力国家建设的同时为香港高校自身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阶段的报告由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教授谷红丽主持,报告重点为新时代国别和区域研究未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安全与治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等。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吴坚教授表示,合作交流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国别与区域研究能更好的地推动合作交流朝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他指出,当前国别与区域研究需要做好完善政策体系指导,拓展资金渠道,加强学科体系,建立国际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印尼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谊会理事长苏用发,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会长萧志伟,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教授,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博士,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刘宝利,新加坡国立大学顾清扬博士分别发言。他们均肯定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以及中国与东南亚深入合作的重要性,认为教育交流与合作在深化人文交流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向的作用。在夯实人文交流支柱,强化国际人才培养以服务东南亚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发展方面达成共识。也有学者对深化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提出建议,如刘宝利执行秘书长提出要重点培养助力双方共同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双方急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广泛培养熟知双方国家语言、文化等国情的人才;推动建立慕课合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云”共享四点建议。
第三阶段的报告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胡劲松主持,报告主要聚焦于对区域治理体系重构的学术思考。缅甸曼德勒福庆学校校长李祖清博士,中央党校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博士张磊,文莱中国友好协会会长陈家福博士,菲律宾综合发展研究所陈兴利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刘志强,马来西亚沙巴马中联谊会会长胡逸山博士,深圳三航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博士杨金铭依次从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新冠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一流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主题进行发言。他们充分肯定了中国优秀的防疫表现,以及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出来的大国形象和职责,认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更上一层楼,期待着中国与东南亚在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为区域发展带来多重效益。也有代表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合作中提出了疑问比如:在越南设立孔子学院是否真的必要?设立孔子学院与否对当前或者将来中越文化的进一步深化交流会带来多大的利弊影响?
11月15日会议第一阶段为东南亚研究研讨会,聚焦“国别与区域研究的使命与前瞻”,由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谷红丽教授担任召集人。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博硕士研究生就新时代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问题发表了看法,重点探讨了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的咨政服务升级、人才培养优化和科学研究转型,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学科化发展问题。第二阶段为“东南亚讲坛”,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受邀做“疫情背景下的‘一带一路’与东南亚”专题讲座,同与会师生就疫情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东南亚交流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密切互动。东南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柯森教授担任讲坛召集人。
中国在全球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做出了良好表率,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言和承诺。中国一直是全球整理体系的参与者与贡献者,通过与山水相连的东南亚互助互动,在跨国区域活动中推进了教育、文化、科技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促进国家和区域间传统友谊的巩固和新型关系的发展。“东南亚论坛”2020国际会议暨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创新论坛探讨疫情之下区域安全、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新格局,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的互动和循环,有助于中国与东南亚更为积极和主动地应对疫情冲击,配合和引领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教育文化及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与互动,为疫情后的重建和发展探明目标与路径,建设—东南亚区域文明互鉴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