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9 14:54:28


华南师范大学:推动国际中文教师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增强国际中文师资力量是服务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推进我国对外战略具有重要价值。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作为全球首家国际中文教师学院,必将大有可为、应有作为。国际中文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国别和区域、数字化及本土化等内容是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服务新时代国家大局必须解决的问题。



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建设迫在眉睫

高皇伟   


新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民众对国际中文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给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国际中文教师是应对挑战的一线实践者,对国际中文传播体系建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增强国际中文师资力量,不仅要做到高质量,而且要具备可持续性。加快推进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建设成为服务国际中文教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际中文教师高质量发展包括内涵质量、结构质量和效益质量,涉及国际中文教师输入条件和输入方式、教师综合素质、社会性发展和专业成就,涉及国际中文教师充分供给、专业发展机会公平性和发展结果差异性,还涉及国际中文教师分配效益和增值效益。因此,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建设旨在联动教师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益,机会、过程与结果,素养、知识与能力,促使中文教师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不断产生新价值,创生出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培训方案。这些模式和方案将着眼于国际中文教师可持续发展,培养培训能够满足各国不同发展时期任务的高质量中文教师人才。

  从国际中文教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上考量,我国在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师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薄弱之处,尚不能满足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求。第一,国际中文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尚未形成。与国际中文教师教育相关的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及其基本理论尚未澄清,使得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培训缺乏一定的理论根基。第二,当前,单纯中文语言文字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中文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尤其是本土市场针对语言人才标准的新变化,要求我们亟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国际中文教师教育体系。第三,国际中文教育资源比较单一,要么聚焦语言本体(如语料库),要么聚焦语言教学(如慕课、微课开发)或国际中文教材等资源,缺乏一个知识资源体系完整的国际中文教师教育资源库。相关资源未形成合力,相关成果难以共享、保存、展示和利用,加上国内国际协同合作和数字化技术支撑不足,精细管理和有效传播乏力,致使国际中文教师的国际传播力不足,社会影响力相对薄弱。可见,国际中文教师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事情和中国语言文化的事情,还与所在国家的政策、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息息相关。

  鉴于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建设可从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资源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快推进国际中文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促进政策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一体化。

  第一,加强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应该在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从外语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学等理论视角拓展教师教育内涵和范畴,加强教育学科、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跨学科人员的交流合作,通过政策和项目支持探索建构国际中文教师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进一步明晰国际中文教师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及教师教育与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为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发展搭建理论和实践桥梁,在教育实践中反思经验和升华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指引实践和强化应用,从而提升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国际中文教师队伍质量。

  第二,重构国际中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2021年12月,《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将国际中文教育(由“汉语国际教育”更名而来)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出来,这将对国际中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重构提出新要求。从教师教育角度来说,如何将专业建设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中文教育人才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教师教育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扩大“教”与“学”的内涵和外延,重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学习者”培养培训的基础上强化“教育者”培养培训,加快推进国际中文师资培训师训练工作,设计超越语言教学的交叉学科专业教育,发挥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的融合功能,培养培训未来知华友华的高端中文人才。

  第三,推动国际中文教师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国际中文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形成国际中文教师学术交流机制,统筹整合国际中文教育的历史资源和现有资源,并立足国别和区域中文教育的本土资源需求,组建专门队伍,持续挖掘和开发新资源,进而建构起服务国际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资源体系。例如,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授权下,依托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枢纽,联动国内国际中文教育机构、人员和信息,成立国际中文教育区域性联盟。融合人才动态、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前沿资讯和培训素材等方面,建设集决策服务、教学、科研、培养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中文教师教育资源库,逐步探索海外本土中文教师教育的分类培养培训模式,尝试开发和构建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国际中文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采用中外协同研究和实践的资源集聚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相关资源和专业力量,打通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壁垒,为国际中文教师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资源保障。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学科共建课题“广东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研究”(GD18XJY27)、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中文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研究”(20YH09B)、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加快东盟汉语国际人才培养研究”(18SK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



加快推进东南亚本土中文师资队伍建设 

曾志勇、吴坚   


  随着中国—东南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日益走向纵深、多维与立体,国际中文教育不仅要打通第一道语言关,扮演文化接触的桥梁角色,也要进一步开发国际理解教育功能,以文明互鉴的高度理论自觉重塑教育制度、规则与方法,由此超越单一的语言工具主义发展模式。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与学术科研的依托,面向东南亚的国际中文教育要实现新时期发展模式转型,首先要打造优秀的本土师资队伍。

  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涵括原来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海外的国际中文教学,也将主要由海外华人社团举办的华文教育纳入其中。当国际中文教育外延扩张时,本土中文教师作为其概念下属的核心类属之一,需要深化内涵,改造属性,以此重构理论和实践体系。范畴上,本土中文教师应泛指中国以外拥有教学对象国国籍或永久居留权、熟悉教学对象国语言文化的中文教师人群,而无论其供职于孔子学院/课堂、科研机构还是华文学校等。目标上,本土中文教师教学目标应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语言习得目标,即指导学生达到某种程度的中文水平;二是国际理解目标,指利用教师自身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尊重本地、中国直至世界的语言文化。定位上,本土中文教师在国际中文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应更受重视。当本土中文教师可以指涉更多群体时,他们的比较优势也开始显现:不仅没有任期限制和文化隔阂,一些本土中文教师还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人脉关系和社会影响力等。

  当前,东南亚本土中文师资队伍发展并不均衡。一是国家间发展不均衡。东南亚11个国家中,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的中文教育较为发达。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已经具备了本土中文教师自主培养的能力,可以独立建设教师资源库,研发教材,制定标准,培养硕博层次的高端人才,甚至可以向其他国家输送中文教师资源。如新加坡2008年便成立了华文教研中心,旨在通过提供优质培训课程,提升华文教师教学素养。相比而言,柬埔寨、菲律宾、老挝、缅甸、文莱、东帝汶的中文教育尚处在成长阶段。尽管一些国家的语言政策支持中文教育,柬埔寨、菲律宾等国的中文教育机构也常年参与各类中文教师培训项目,但由于软硬件设施不到位等原因,中文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梯队建设薄弱,更难以自主培养本土中文教师。

  二是国家内部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集中反映为以下三种形式:第一是城乡间发展不均衡。如在泰国,曼谷等城市的大多数学校将中文作为第二甚至第一外语选修课,配备了大量优秀的本土中文教师,而泰国北部、东北部的农村地区虽名义上开设了中文课,但仅依靠零星的“输入型教师”难以保证正常教学。第二是代际间发展不均衡。如在柬埔寨,20世纪90年代恢复中文教学后,一些老一辈的本土中文教师纷纷再次投身中文教育事业,而接受中文教育的新一代年轻人则倾向于投入薪酬更高的旅游业、制衣业、金融业等。教育业吸引力不足导致本土中文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存在代际断档风险。第三是体系间发展不均衡。东南亚汉语国际教育、华文教育和其他中文教育体系在诸多方面相互交织、彼此互通,但本质上仍属于“多套体系、多套班子”。孔子学院/课堂、华文学校、本地大中小学的中文教师信息不通、标准不一,没有建构出教研共同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文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中国对东南亚本土中文教师的培训建构出了较为完整的生态体系。拆解体系要素,可以发现培训主要分为“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线上和线下两种类型以及短期和长期两种周期。方式、类型和周期要素组合起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中文教师培训模式。例如,2021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依托“专家赴外培训”和“来华研修项目”,为东南亚各国大中小学本土中文教师提供短期线上专业培训,为本土中文师资培养开辟了“双车道”。国内高校如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国外许多孔子学院则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为东南亚本土中文教师提供短期师资培训或长期学历教育,疫情期间的线上培训也通过“中文联盟”等平台逐渐完善。

  为改善东南亚本土中文师资队伍存在的发展不均衡情况,现有的培训模式需要提升灵活性,衍生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方式上,“走出去”的专家需要根据东南亚国家中文发展基础甄选培训内容。对于基础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重点讲授前沿中文教学理论和地方性知识转化方法等;对于基础较弱的国家和地区,重点培训教科书用法等规范性知识。“引进来”的研修项目及奖学金则可以偏向中文发展基础薄弱国家和地区的教师。类型上,新冠肺炎疫情促使线上培训成为主流,但在实践过程中也要观照城乡、代际和体系间差异。乡村的网络设施建设、非“数字原住民”教师信息技能提升以及中文教育数字资源平台的体系间推广需要与师资培训同步进行。周期上,长期和短期培训、学历和非学历培训同样重要,可以适应不同类型本土中文教师的需要。同时,增加各类培训证书含金量,对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教学要求,制定学分转换制度,加强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今后东南亚本土中文教师培养模式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

  (本文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重点项目“柬埔寨中文人才需求调查和培养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项目“国际中文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中文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研究”(20YH09B)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



粤港澳大湾区赋能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创新 

刘晗   


  教师教育不仅对教育发展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带动功能。粤港澳大湾区发挥优势,牵头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建立世界一流水平的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体系,助力提升东南亚教师教育水平,推动东南亚中文教育创新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合作,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而支撑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政策优势推动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体系升级。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辐射带动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泛珠三角区域发展。随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加强教师教育,扩大广东高校对港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招生规模,提升留学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留学生集聚地。中文教师教育是中国与东南亚联合培养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层设计配套地方政策打出组合拳,把建构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体系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实施过程中,广东省通过颁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2020)、《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等系列政策,形成区域合力,为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体系建构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奠定了深厚基础。今后,通过培养实践、调研与反馈的实证依据,制定专门的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政策将是升级这一体系的着力点之一。

  地缘优势促进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地缘关系上,粤港澳与东南亚在语言文化、民间交往、经济合作等方面具有深厚根基。来自粤港澳等地区的华人华侨在东南亚中文教育发展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如今在东南亚本土,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别开设了37所和34个,全日制华文学校更达2400余所。在中国境内,长期以来,广西、云南、贵州、广东等与东南亚国家邻近或接壤的省份承接了大部分东南亚来华留学生。然而,从总体上看,中国的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资源体系仍呈现松散耦合的状态。国家大政方针引导下,各省份通常自主建构独立的东南亚中文教师培养体系和管理办法,未能形成跨区域协同的资源与信息共享机制。因此,由粤港澳大湾区牵头,联动华南和西南辐射区省份,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各地风土人情的课程体系,同时又有统一评估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培养框架,是整合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资源的必由之路。

  经济优势打造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人才高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湾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丰富。2021年,广东省政府安排来粤留学生奖学金共2000万元,并提出到2022年使全年来粤留学人员达3.5万人,广东省实现成为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首选目的地之一的绩效目标。今后,粤港澳大湾区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人、财、物及管理全方位的新体制新机制,充分汇聚全球优质教师教育资源,释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4大中心城市的创新要素活力,合作共建本—硕—博全系列的国际中文教师培养体系,不仅为东南亚输送优秀教师,也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中文教师教育人才高地。

  科教优势创新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当前,东南亚国家有152所高校开设了中文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仅有23所高校开设了硕士教育,16所高校开设了博士教育。高端中文人才是国际中文传播的核心力量。为此,粤港澳大湾区需发挥科教实力,创新培养模式,以弥补东南亚本土高端中文教育资源的不足。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较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具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现阶段,通过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化建设,融汇国际创新要素,探索中国与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合作新模式,转变以往只注重本科层次及短期认证的中文教师培养及培训方式,开发研究生尤其是博士层次的高端中文教师培养新机制。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东南亚研究底蕴深厚,拥有一批专事东南亚综合性研究的机构与智库。通过政策咨询,引导相关单位针对东南亚中文教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探索,产出一批高质量、原创性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国际行业标准和区域协同方案,将能够抢占世界中文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制高点,形成高质量中文教师教育品牌,打造世界一流中文教师教育的示范窗口。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学科共建课题“广东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研究”(GD18XJY27)、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中文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研究”(20YH09B)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 



推动国际中文教师教育数字化发展

王夏、张曦煜   


  作为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数据具有能源属性,赋能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数据赋能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则采用数据运用和数据思维两种方式,体现了“工具”和“素养”两种取向。

  数据运用作为一种“工具”凸显出国际中文教师对技术的理性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社会的到来,技术由工业生产逐步渗入日常生活,工具理性在理性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充分借助数据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和最大化利用,培训内容中强调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实际都是强调在教育领域教师主体对教学技巧的理性运用,通过掌握和应用技术方法来提高中文教育教学的效果,实现中文教与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数据思维作为一种“素养”内化为国际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数据的最终呈现由数据提供方决定,其人本属性(Data for Human)的特点促使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方式更为多样化、个性化,而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远程学习、智慧学习需求的迅猛增长使“以人为本”的国际中文教师教育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提高国际中文教师在自身教学实践中运用数据的敏锐度和对数据的解读分析能力,注重数据安全的伦理道德,将促使国际中文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在大变局国际环境下,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亟须转型。数字化发展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新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过去国际中文教师流动性强、稳定性差的问题,也为培养培训国际中文教师带来了跨越时空的便利。但目前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在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培训中的运用仍有较大空间。具体而言,国际中文教师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而中文学习需求不断增加,数字化发展有限,尚没有系统性的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培训数据平台;国际中文教育相关机构管理缺乏信息化手段,资源未能较好地为国际中文教师队伍提供数字化技术支持;教师自身的数据运用和信息素养不足,海外本土中文师资队伍整体建设还落后于国际中文教育的转型需要。正如乔布斯之问,为什么信息技术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母语国在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进程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提供哪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国际中文教师在全球不同语言文化中变革教育教学思想和行动,以不断创生新科技赋予国际中文教育内外系统的新思路、新范式和新策略。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为解决高质量本土中文师资缺乏、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从服务各国中文教师培养培训的角度出发,未来需要继续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合理优化国际中文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中文教师教育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第一,“有数据能用”,依托国际中文教育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力量,重点研发特色化、一体化在线学习平台,搭建教学资源库,打破数据孤岛,为国际中文教师提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服务。通过便捷易得的在线网络打造大规模、高质量的学习资源,降低中文学习的学习成本,为海外各国学习者提供具有亲和力、适切性和全面性的中文资源支持。

  第二,“让数据好用”,挖掘中文传播的关键痛点,以汇聚国际中文教师教育资源为核心,聚焦教师,满足个性化的中文学习需求。从具体国别和区域做起,逐步铺开,按照幼师教育、中小学教师教育、大学教师教育、教育领导者、职业中文培训等进行分模块、分阶段数据建设,开发针对不同国家中文学习者、贴近当地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的本土化适用课程资源,为不同国家和区域的不同群体提供功能强大、种类齐全的“学习型组织”,打造教师资源共同体。

  第三,“把数据用好”,提高数据使用者信息素养“软实力”, 加强资源安全共享“硬保障”。打造在线培训平台、人才中心,重点推进海外本土中文教育领导者培训、海外本土中文教师培训,培养职前中文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海外本土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助力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国际中文教师教育数字化发展难免面临一些风险,未来在数据资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安全发展的风险防控机制等问题上还亟待健全和完善。

  (本文系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重大项目“‘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服务的现状、评价及对策研究”(ZDA135-11)、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项目“国际中文教师教育资源建设”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gx/gx_gxxx/202204/t20220415_54038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