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9 16:44:01

8月28日,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耳他中学复信精神”,我院(中心)协同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邀请成员单位专家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如何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深化与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来自我国广东、福建、云南及印尼、菲律宾、柬埔寨等海内外的与会专家学者及教学实践者们通过案例分析和经验共享生动展现了海外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新动态、新思考。

研讨会主题为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马耳他中学复信精神’ 深化与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其举办启发于中国与马耳他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一段佳话。今年7月,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对中马建交50周年的祝福,并援引《礼记》中“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之句,积极赞赏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致信还介绍了“中国角”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为促进多元文化理解、增进中马友谊作出的积极努力。

8月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他说,在中马双方共同努力下,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为增进马耳他青少年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马友好发挥了积极作用。他鼓励更多马耳他青少年积极参与中马人文交流。习近平主席指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习近平总书记的复信体现出中文”为媒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之重要意义。

研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理事长吴坚教授致辞表示,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复信马耳他中学“中国角”师生重要精神,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决定共同组织专题学习、研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复信精神,同时,结合东南亚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促进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社会交流。


微信图片_20220829164825.png


吴坚教授认为,在当前的全球化格局中,“中文”二字承载的语言及其深厚的文化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动态,非中文母语习得者对“中文”的感知、学习和反馈要求我们不能忽视传播方式和渠道的新变化,如何让语言发挥友谊与和平之桥梁作用,如何更自然、更真实地体现“中文”之美,这正是我们需要去不断探索的。


推动海外中文教育精准式创新

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交流纽带,推动海外中文教育的深度、精准创新是与会专家们的讨论焦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恩维以“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的文化基础”为主题,解读了汉字文化圈中的东南亚、汉语热与中华文化复兴的主要方面,他提出,办好面向东南亚的汉语教育,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话中实现交流互鉴,实现以文化交流和共享为导向的汉语国际教育。


微信图片_20220829161517.png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云华学院副院长黄启庆认为东南亚中文教育任重道远,重塑华夏文化圈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任,“中国班”、“中国周”等是中华人文传播的最直观渠道,培养更多本土的中文教育研究专家将能更好地促进文化融合。

此外,与会者们还从何处着手创新、如何创新进行讨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禤健聪教授、伊朗马赞德兰孔子学院院长徐歆玉通过结合伊朗的社会文化及语言风俗特点,对伊朗中文教育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他提出,中伊友好关系的提升正快速推动中文教育在当地的热度,建议加快与当地不同层次教学需求的对接,以提供更精准的教育服务。


微信图片_20220829164855.png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院长张礼介绍了全球华校联盟建设的特色与进展,并对如何通过联盟更好地凝聚力量,在疫情下加快海外中文教育发展提出思考。他认为国内研究要有“临床医生”的态度,摸清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同时要重视和发挥好海外中文师资、海外华人华侨等力量。


微信图片_20220829161747.png


要重视国际中文教育的现实紧迫性

会上,与会专家们着重分享了东南亚国家的中文教育经验与案例,提出了不少现实紧迫性问题。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菲律宾大学孔院中方院长、教授施雪琴着眼中菲教育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她认为要重视大马尼拉外地区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规范中菲教育合作,支持菲律宾留华同学会的建设与发展,夯实中菲人文交流的教育纽带。

此外,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陈艳艺、印尼培民国际学校华文教师/和谐汉语中心校长兼华文教师郑金芳、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归国汉语教师志愿者姜小飞还分别从东南亚国别视角出发,对菲律宾、印尼及柬埔寨的中文教育特色经验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发展启示和建议。


微信图片_20220829164922.png


陈艳艺老师以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孔院汉师班为例,它作为菲律宾教育部授牌的本土汉语师资培养培训中心,也是首个设于菲律宾主流高校的“汉语师范专业”,其在培养本土师资方面成效显著。她建议,或可以实行双专业设置解决从教资格问题,坚持考教结合,以考促教,努力创造非目的语境下“沉浸式汉语教学环境”。


微信图片_20220829164949.png

 

郑金芳老师分析了疫情对印尼华文教育的影响,她介绍疫情导致师生人数有所减少,尤其是学生人数大量流失,持续的网络授课效果不佳,课堂效果控制难。但是,客观上它促进了印尼的数字化教育,同时也淘汰了一批高龄的华文教师,而网络教学出现的新动向是学生可以跨区域选择学校,这些疫情带来的新情况均值得我们重视并有所应对。

姜小飞老师援引柬埔寨华明学校为例,对当地中文学习需求及挑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他表示目前柬埔寨中文师资严重不足,教材种类单一,教辅资料匮乏,教学设施也较为落后,这均是当前亟待完善和提升的。


微信图片_20220829162000.png


东南亚中文教育独具意义

对于东南亚国家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的特殊性,吴坚教授介绍,东南亚是粤港澳湾区与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战略意义重大,而国际中文教育在服务国家大局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东南亚是全球华人华侨最大的聚居地,受儒家思想文化圈影响大,华文教育实力雄厚,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优势。而东南亚许多国家兼具东西方文化,在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情,同时它也增加了国际中文传播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应给予更高的关注和重视。


微信图片_20220829164556.png

       

华南师范大学方小燕教授对会议作总结时表示,国际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文明互鉴”,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复信精神中的关键之处。这个“鉴”代表镜子,文明互鉴观也即人文交流的核心,我们首先要双向了解,双向交流。马耳他的“中国角”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课堂,海外中文教育恰恰需要走出课堂,突破人文交流的时空限制。

 

微信图片_20220829164512.png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科研办主任、研究员高皇伟主持,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共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专家、中外师生约100余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