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东南亚论坛”2024国际会议分论坛四在华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吸引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学术界和企业界的5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该分论坛以“马来西亚在区域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中的角色”为主题,立足中马两国建交50周年的历史背景,旨在围绕中马两国在区域和国别多层次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进行讨论和交流。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肆拾玖坊核心创始人、善酿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佳女士为本次分论坛致辞开场。在论坛第一阶段的发言中,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马来亚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黄子坚(Danny Wong Tze Ken)教授作《中马关系五十年:学术合作与马来西亚研究》主题发言。黄子坚教授追溯了中马交流的渊源,并从高等教育、学生流动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两国深层次合作的未来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张继焦教授在《超越西方话语体系,构建东南亚华人研究新框架》的报告中提出,华人研究应突破西方主导的史料、话语和理论体系,构建以华人为主体的华人研究新框架。张继焦教授结合自身30余年的海外华人研究经验,为年轻学者提供了体系化和国际化的学术发展建议。马来西亚总理府前高级顾问、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高级研究员彭润年(John Pang Yun Nian)在题为《马来西亚:多极世界中的地区与文明桥梁》的报告中提出,马来西亚凭借其独特的地缘和文化融合优势,扮演着区域乃至全球合作的桥梁角色,积极推动与中国、东盟、金砖国家及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共同构建多极世界新秩序。绿专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财务官陆志春(Gilbert Loke)在《弥合边界:马来西亚在促进跨区域联系和协作发展中的作用》的演讲中,回顾了中马两国在教育、贸易、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历史,强调马来西亚作为跨区域互联互通的关键枢纽,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第二阶段的发言中,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副研究员高莉莎作《接触区的“合纵连横”:马来西亚节庆空间族群互动的人类学考察》主题报告。她基于对马来西亚族群节日文化的深入观察,揭示了各族群间的互动模式,并提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特质和共通精神价值是促进族群和谐的关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王胤兆在《带着温度计走近东南亚——东南亚地区田野调查报告》中,从“印尼空调为何不如新加坡冷”这一现象出发,探讨了跨国流动、互联互通与现代化等议题。他通过温度差异的视角,揭示了人员流动、互联互通概念的温度隐喻,以及温度控制技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研究员潘玥在《打破知域界限:地理学与区域国别学的交互融合》报告中,引入“知域”理论框架,探讨了地理学与区域国别学的交叉融合。她主张跨越学科界限,促进学术交流,以深化对东南亚地区变化的理解,并以东南亚研究为例,讨论了知识建构与研究方法的融合及其面临的“知域”概念界定问题。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杨程玲在《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华人文化学研究进展及汕头大学相关海外华侨研究项目。她指出,通过访谈构建的资料库分析揭示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机制,并针对当前挑战提出了更新理念、创新手段等解决思路。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研究生苏凯玲在报告《“印太战略”视域下日本岸田文雄政府对马来西亚外交政策的转变》中,探讨了日本与马来西亚关系的变迁,分析了日本政府对马来西亚外交政策的转向。马来西亚防务与战略研究所所长助理艾哈迈德·塔祝丁(Ahmad Tajuddin Bin Mohd Said)出席会议并就中马两国交流合作发表感言。
本次分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杨体荣担任主持人。与会嘉宾围绕中马两国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建立了更加广阔的“学术—企业”网络。东南亚研究中心每年根据中国和东南亚交流合作的战略重点设置“东南亚论坛”主题国,旨在突出交流重点,深化沟通层次,为与会嘉宾提供了一个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中马两国合作下一个黄金50年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双方政产学研等各界的持续努力。
与会嘉宾合影
供稿:张臻文,陈婧怡
供图:李思璇
审稿:杨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