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9 20:50:00


 

202411月17日,“东南亚论坛”2024国际会议博士生工作坊在华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工作坊由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胡恒波博士主持,东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高皇伟担任评议人,来自澳门科技大学、云南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8名博士生,分别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东南亚多领域研究进行了成果分享、交流与互鉴。

b1.png 

1  博士生工作坊合影

 

首先,主持人胡恒波博士介绍了本次博士生工作坊开设的目的及前期筹备情况。接着,各位博士生围绕各自研究的主题进行了学术报告。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博士生谭祖利作了《澳门与东南亚国家的旅游交流与合作:人文联动与合作机制的建构》的学术报告。首先,从地理区位、交通便利、文化协同、经济多元等方面,解释了澳门与东南亚国家旅游交流与合作的条件。其次,以澳门政府统计暨普查局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澳门与东南亚国家旅游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再次,以澳门国际美食节、东南亚文化艺术节联合艺术展、传统工艺交流展为例,探讨了澳门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互鉴。最后,从搭建合作平台、多层次的跨境旅游体系合作、旅游服务质量保障、文化互鉴等方面,提出了澳门与东南亚国家旅游交流与合作的路径。

b2.png 

2  澳门科技大学谭祖利作报告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林一帆作了《东南亚香料的跨文化旅行——以澳门土生葡菜为例》的学术报告。首先,介绍了东南亚香料的旅行。来到澳门的东南亚香料,在葡国菜这一“中介”式的引导下,与华人小区的饮食文化产生碰撞,最后制成了一道飘香四溢、风情万种的土生葡菜。其次,分析了土生葡菜的互鉴之道。澳门土生菜是全球著名融合料理样本。饮食元素的跨国别融合是人类文明互鉴的鲜活样本,是全球化视野下跨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不同国家的食材、烹饪方式、饮食习惯、地道风味在澳门落地、会通、扎根,为人类饮食文明谱系贡献了具有澳门特色的新形态。最后,从美食的仪式展演、美食的视觉展演、食谱的公开、空间的延展等方面,探讨了土生葡菜的全球推广。

b3.png 

3  澳门科技大学林一帆作报告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博士生黄小龙作了《淡化与塑造:新加坡民族政策的作用分析》的学术报告。首先,梳理了相关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其次,分析了新加坡民族政策的变化。在新加坡开埠后到独立前主要以偏倚性的民族政策为主,独立后新加坡采取多元一体的民族政策。再次,分析了新加坡民族政策调整的原因及特点。原因包括内部需要与外部形势的影响,以及民族政策发展的过程性需要。特点在于不同时期民族政策具有不同的倾向,并使不同族群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各民族政策在统一的民族方针指导下相互配合,形成政策群;独立初期民族政策虽强调公平但对于马来族群却采取扶助措施,与新加坡独立前偏倚性的民族政策存在着一定区别;独立后民族政策逐步走向完善,且更加注重族群间的公平与和谐。接着,分析了新加坡民族政策的作用,即对潜层次族群意识的塑造和淡化作用,对显层次的民族关系的调控作用。最后,基于前述部分的分析,讨论了相关的发现和启示。

b4.png 

4  澳门科技大学黄小龙作报告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生马姣《东南亚中资企业国际传播视角下当地员工对华态度生成的实证分析》的学术报告。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认为东南亚中资企业如何改善东道国民众尤其是当地员工的对华态度,成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传播效能的关键议题。其次,对“态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认知-情感-意动”的解释路径。认知是指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理解过程,带有一定的评估含义;情感作为认知的外延,反映了个体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态度体验,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意动是指个体的行为意向及其外显行为。再次,使用“海外中资企业与东道国员工匹配调查(OCEES)”的员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认为东南亚中资企业需增强属地化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等本土化实践,提升当地员工对中国企业的正面认知;应重视当地员工的情感需求,充分发挥情感共鸣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应通过本土化实践与媒体传播协同推进,讲好“中国故事”。

b5.png 

5  云南大学马姣作报告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生赵昆作了《东道国员工视域下海外中资企业经营管理成效评估——基于缅甸的实证分析》的学术报告。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研究的目的在于尝试构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助力海外中资企业应对东道国风险,实现生存和发展。其次,基于缅甸员工认知视角下,分别构建了中资企业在个人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国家层面的经营管理成效评估指标,接着筛选OCEES数据库中缅甸企业调查问卷相关变量,通过逻辑回归模型分别分析了企业经营管理成效在三个层面的影响变量。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结果:在个人层面,企业通过深入了解当地民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而未造成生产的中断会显著提高企业在个人层面的经营管理成效;在企业层面,社会责任支出越多、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办公室或相应的主管会显著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效,然而对社会责任进行海外宣传的企业可能会导致经营管理成效的降低;在国家层面,主要供应商来自缅甸的百分比以及主营业务产品在缅甸占有的市场份额越高,越可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效。

b6.png 

6  云南大学赵昆作报告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生付兰馨作了《马来西亚中资企业的东道国社会网络嵌入与风险规避能力实证分析》的学术报告。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认为中资企业在马来西亚的经营面临多重挑战,而对东道国社会网络的有效嵌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资企业的风险规避能力。其次,基于OCEES数据库中在马来西亚投资的中国海外企业调研数据,从企业微观视角运用回归模型验证马来西亚中资企业的东道国社会网络嵌入对风险规避能力的作用。再次,讨论了研究的结果:中资企业对马来西亚的社会网络嵌入程度越高,其风险规避能力越强,其中企业网络、融资网络及政府网络对跨国机会感知能力、跨国资源获取能力和跨国资源重构能力作用尤为显著,且这一结论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均成立,无明显的异质性。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为提升马来西亚中资企业的风险规避能力,应通过加强与马来西亚政府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与在马同类企业的交流、重视融资网络的构建等途径来增强东道国社会网络的嵌入程度。

b7.png 

7  云南大学付兰馨作报告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赵新雷作了《继续还是重塑?马来西亚中东战略的演变与调整?》的学术报告。首先,提出了研究问题2018年以来马来西亚的中东外交战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哪些内外因素从根本上塑造着马来西亚的中东战略发展。其次,建构了理论框架,认为内部因素(领导人认知,精英合法化路径,经济、人口等因素)与外部因素(伊斯兰因素,不确定性)的相互影响,塑造着马来西亚的中东战略发展。再次,分析了2018年大选后的马来西亚中东战略的发展,对比了马哈蒂尔、慕尤丁伊斯迈尔、安瓦尔四位领导人中东战略的具体战略主要影响因素、实施效果。最后,讨论了研究的发现:一方面,尽管经历了领导人的先后更迭,但是作为东南亚国家与穆斯林世界的重要一员,马来西亚仍然延续着之前政府积极有力的中东战略,采取一种灵活巧妙的平衡外交以充分参与在中东地区的各项事务。另一方面,马来西亚中东战略的本质上是一种平衡外交的体现,是在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双重互动影响下所形成的。

b8.png 

8  暨南大学赵新雷作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郜然作了《美国对菲律宾教育援助的趋向、路径与影响》的学术报告。首先,指出21世纪以来美对菲教育援助的发展趋向。包括教育援助规模总体呈扩大态势,与美菲同盟关系的亲密度呈正相关教育援助空间布局从南部向北部拓展,愈渐靠近南中国海教育援助结构和内容从单一趋向多样,形成统罩式援助格局教育援助方式从嵌入到独立,完善对菲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其次,分析了美国对菲律宾教育援助的实施路径。美国对菲律宾教育援助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展开,通过内外部“双驱动”的实施路径凸显其教育援助的战略趋向性。其中,内部路径是纵深化美菲双边教育合作,外部路径是构建多边伙伴关系网络。最后,讨论了21世纪以来美对菲教育援助的战略影响。包括经由深化非政府教育合作,激化菲律宾教育系统的矛盾借助教育援助扩大软权力,巩固美菲同盟关系的非对称性通过提升教育援助的多边性,强化菲律宾的印太区域支点功能

b9.png 

9  华南师范大学郜然作报告

 

在评议环节,高皇伟副教授首先提出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其次,从如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对来自不同领域研究的逻辑性、新颖性、合理性等展开讨论,并分别对8位博士生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最后,与会人员在交流和讨论中互相学习,不仅提升了跨学科的研究能力,也为后续进一步完善研究提供了启发。

 

 

供稿:胡恒波

供图:颜真真

审核:高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