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6月,是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定位为研究东南亚和东盟的专门研究机构与培养东南亚和东盟研究人才的机构,具有咨政功能的智库,具有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及人才培养功能的专业基地,以及促进区域间交流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中心设置了“综合办公室”“合作交流办公室”“科研办公室”“业务拓展办公室”“东南亚论坛”秘书处2020年经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评估为“高水平建设单位I类”。现任主任吴坚教授。

依托中心成立的“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2021年11月),是全球首家国际中文教师学院,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在开展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培训、东盟人才培养培训、促进中外语言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中心已入选CTTI来源智库,形成“五位一体”发展格局,包括1个载体(东南亚研究中心/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1个学科(“东南亚学”交叉学科)、1个论坛(东南亚论坛)、1个学会(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1个刊物(《东南亚学》)。

中心积极推动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致力于高质量服务国家和地方对外战略需求,具有决策咨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七大功能。作为国别与区域研究机构的开放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中心,集合学校多个学院相关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专业服务力量和国内外东南亚研究资源,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大数据资源库,在全国率先推动东南亚学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科构建和人才培养工作,已招收“东南亚学”硕博士生,实施完整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建立了东南亚学导师队伍和学术委员会等。依托历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地理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集成区域国别研究交叉团队,以东南亚地缘和战略研究为抓手,向其他国别和区域的专门或综合研究有序拓展。做强做优政治地理、教育文化与传播等特色交叉赋能区域国别学理论与实践创新。

中心扎实推进制度化发展,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以项目带动和“内联外引”的策略,组建了管理团队、科研团队和专家团队三大团队,坚持“引才”“育才”“用才”相结合,实行了“小核心、大网络”的运行机制,遵循了“资源分享、责任落实、分工合作、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立足智库建设,着眼咨政服务,以项目为导向灵活组织和用人,采取集中规划、分散实施、统一汇总的管理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和开展相关主题的会议、论坛、学术沙龙、研讨活动或推广活动。

中心建立了“一带一路”主题学术交流机制,设立“东南亚论坛”作为高端、精品、效益、务实的永久性学术交流机制,旨在服务政界、学界、商界和社界等各界的集成创新与融合发展。2017年开始每年11月举办的“东南亚论坛”国际会议联动“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东南亚”三足优势,促进国别和区域间专业研究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得到了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协、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和华南师范大学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活动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和机构的关注和报道,社会影响广泛。

中心积极提供咨政报告、参与政府咨询会及承担各类政策研究课题,积极发挥咨政服务作用。主持澜湄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社科/自然基金课题、国家语委科研项目重大课题、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重点课题及省市课题等五十多项。成果被国家级、部级和省市等多个政府部门全文采纳或批示,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了系列成果,已经或计划出版“东南亚学系列丛书”“东南亚华侨华人传记丛书”“一带一路”与东南亚教育研究丛书、汉语教育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等,合作编写“东盟文化蓝皮书”系列发展报告。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交流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等奖项成立“东南亚研究出版中心”,组织、管理和运营《东南亚学》集刊,服务海内外以东南亚研究为主要内容成果的出版及传播工作,开发与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资源。

中心全方位深耕东南亚实践,与东南亚国家政府高层人士和精英建立合作机制;在东南亚7个国家建立了8个海外研究基地,在河南平顶山学院建立东南亚研究中心平顶山学院基地,在海南自贸港建立东南亚研究中心海南基地与印度尼西亚大学、老挝国立大学、金边皇家大学、马来亚大学等东南亚国家的多所大学合作办学;与柬埔寨国家发展资源研究院、中国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等国内外政校企社多方合作;与广东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建涉外智库,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共建“国际传播研究基地”;合作推进设立中国-东盟青年英才培养的专门机构;协助学校在马来西亚槟州建立了研究生教学点;联合培养汉传佛教海外研究生;推进语言教育(研究对象国语言)国际化及田野调查工作等。